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症状大全

首页> 医疗> 症状>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症状

查询
  • 肾盏结石

    肾盏中形成的固体块状物。结石主要见于胆囊及膀胱、肾盂中,也可见于胰导管、唾腺导管等的腔中,可造成管腔梗阻,影响受累器官液体的排出,产生疼痛、出血或感染等症状。结石由无机盐或有机物组成。结石中正常有一核心,由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团块、寄生虫卵或虫体、粪块或异物组成,无机盐或有机物再层层沉积核心之上。由于受累器官的不同,结石形成的机理所含的成分、形状、质地、对机体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在肾盂肾盏内的小结石可随体位而移动,较大结石其形态与所在腔道形态一致,可表现为典型的鹿角形或珊瑚形。有时结石可充满整个肾盂肾盏而类似肾盂造影的表现。侧位观,肾结石大多与脊柱相重迭。[详细]
    关联疾病

    腹痛| 多肾盏畸形

  • 肾异位伴随输尿管异位

    肾异位是指发育完好的肾脏不能达到腹膜后肾窝内的正常位置。输尿管异位开口是指输尿管开口于正常位置以外的部位。输尿管异位开口主要表现为正常间歇排尿伴持续性漏尿和反复尿路感染。男性多开口于后尿道、射精管、精囊等处,女性则可开口于前尿道、阴道、前庭及宫颈等处。约80%输尿管口异位见于双输尿管中的上输尿管。双肾双输尿管并输尿管口异位80%以上见于女性,单一输尿管口异位则较多见于男性。约10%输尿管口异位是双侧性。[详细]
    关联疾病

    尿失禁| 单纯肾异位

  • 肾盏变钝

    在肾窦内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肾小盏包绕肾乳头。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汇合成一个前后扁平的、漏斗状的肾盂。肾盏变钝是指肾盏由于某种机体条件的原因而使肾盏的前后扁平的、漏斗状的形状变钝。肾盏变钝是指甲-髌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之一,同时也是指甲-髌骨综合症的并发症之一。指甲-髌骨综合征(nail-patella syndrome)或遗传性骨-指(趾)甲营养不良症(hereditary osteo-onychodysplasi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髌骨发育不良或缺失、指(趾)甲营养障碍、肘发育不良、髂骨角和肾功能衰竭。1897年Little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20世纪60年代中期Muth和Silverman描述了本综合征肾小球结构的病变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Hoyer和Bennett开始全面研究本综合征肾小球基底膜超微结构和肾脏病理特点,提出了指甲-髌骨综合征肾脏病变结构基础的现代理论,并提示该综合征可能是由于基底膜胶原蛋白的生物化学缺陷所致。[详细]
  • 肾脏缩小

    根据肾脏体积与人的年龄、性别和人体的身高、体重相互比较的,相对偏小或明显缩小的一种异常现象。长时间的肾脏疾病,导致肾单位,尤其肾小球受损,使整个肾脏出现体积缩小。肾脏缩小肾脏缩小应考虑为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或末期肾病的肾萎缩及肾血管疾病。肾萎缩可见于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及有胶原和钙质沉着或某些急性病变,如:急性肾小球性疾病、糖尿病性肾硬变、肾移植排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皮质坏死、Alport综合征、急性肾小管坏死、高血压性肾硬化。局灶性或弥漫性肾实质解剖的破坏见于任何肿块性病变(如:囊肿、肿瘤、脓肿和血肿),局灶性肾盂肾炎,实质瘢痕(如肾梗死或萎缩性肾盂肾炎),婴儿型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或损伤等病变。肾血管性疾病所致肾萎缩可由以下几种疾病所致:动脉内膜疾患、外伤、恶性病变或心脏疾病所致的栓塞。肾萎缩是一个病理解剖学名词,也就是说肾脏萎缩,体积明显减小,也称终末期肾脏。这时肾小球肾小管(即肾单位)已绝大部分或全部破坏,肾脏已失去生理功能。[详细]
  • 肾脏破裂

    肾脏破裂是指在损伤情况下或者非损伤情况下发生的肾脏破裂,包括肾脏实质、肾盂和肾血管的破裂,常继发于病理肾,临床比较少见。肾脏深藏于肾窝,受到周围结构较好的保护:在肾的后面有肋骨、脊椎和背部的长肌肉,前面有腹壁和腹腔内容物,而其上面则被膈肌所罩住。正常肾脏有1~2cm的活动度,故肾脏不易受损。但从另一方面观察,后面的骨质结构也可以引起肾损伤,如下位肋骨骨折的断端可穿入肾实质;肾脏被挤于脊柱和其横突之间而受到损伤。[详细]
    关联疾病

    血尿| 软化斑

  • 肾盂积水

    肾盂积水是指尿液在肾内淤积,肾盂肾盏潴留的尿液超过正常容量时,称为肾积水(hydronephrosis)。当肾积水容量超过1000ml,或在小儿超过其24小时尿量时称为巨大肾积水。肾积水多由上尿路梗阻性疾病所致,常见原因为先天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输尿管结石等,长期的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也可导致肾积水,如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积水的程度有轻,中,重之分。轻度时仅见肾盂扩张,中度时肾盏也随之扩张,重度时肾盂肾盏融合,肾成为一个积水的囊袋。[详细]
  • 肾外梗阻

    梗阻包括肾内梗阻和肾外梗阻:前者主要有尿酸结晶和大量本-周蛋白沉淀阻塞肾小管,另外,近年来严重肾病综合症导致肾小管-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特别引起重视,是肾病综合症合并ARF重要的原因之一;肾外梗阻主要有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或增生,糖尿病患者常可因肾乳头坏死而引起尿路梗阻。[详细]
  • 肾缺血

    肾缺血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之一。高渗性导致肾缺血、缺氧因一般造影剂均为高渗性,浓度在1400~1800mOsm/L,其含碘量高达37%,当高渗性的造影剂到达肾脏后,一方面可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缺血。肾脏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器官。严重的肾缺血如重度外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大量失血、产科大出血、重症感染、败血症、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特别是合并休克者,均易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详细]
  • 肾损害

    肾损害常见于肝源性肾损害。肝源性肾损害临床上又称为肝肾综合征。肝源性肾损害主要包括:①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肾小球肾炎;② 肝硬化时体内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紊乱产生的以IgA肾病为主的肾小球肾炎;③ 严重肝功能不全时,肾脏低灌注引起的功能性急性肾衰,即肝肾综合征。[详细]
  • 肾栓塞

    肾脏血管的阻塞是老人家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但此疾病的诊断却不容易,因此需要特别留意。肾动脉栓塞的栓子90%来源于心脏,血管阻塞的原因可能是来自远方的栓塞,如心房颤震合并有左心房小血块,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细菌性血栓等。它也可导因于原位性的血管疾病,如动脉粥状硬化,创伤后的血肿压迫,或是血管炎等。肾栓塞多为单侧,但约有15%到30%可能两侧同时发生。[详细]
  • 肾动脉阻塞

    肾盂肿瘤和输尿管肿瘤的肾动脉造影可发现肾内动脉变细或阻塞,常说明已有浸润。应当注意有无肾功能,尿异常,有无肝功能,浮肿的问题。巴尔干半岛肾病是间质性肾炎,为肾盂输尿管癌的常见病因,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有明显的区域性,甚至村落之间有界限,发展缓慢,肾功能减退,男女发病数相似,双侧10%。曾进行环境、职业、遗传等调查,原因仍不清楚。因为容易有肾功能损伤、表浅、多发,治疗应尽可能保留肾组织。[详细]
  •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5%-10%。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和肾动脉肌纤维增生症。前者多见于老年人,后二者常见于青年人,尤其是女性。肾动脉狭窄病变轻重不等,从明显的肾动脉狭窄至临床上查不出来的肾动脉小支病变。狭窄严重者可引起肾灌流损害,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导致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容量增加、高血压和肾衰等。[详细]
  • 肾部积水现象

    肾盂积水是由于尿路阻塞而引起的肾盂肾盏扩大伴有肾组织萎缩。尿路阻塞可发生于泌尿道的任何部位,可为单侧或双侧。阻塞的程度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持续一定时间后都可引起肾盂积水。尿路任何部位的管道狭窄或阻塞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紊乱,尿液通过即可出现障碍,造成尿流梗阻,梗阻以上部位因尿液排出不畅而压力逐渐增高,管腔扩大,最终导致肾脏积水,扩张,肾实质变薄、肾功能减退,若双侧梗阻,则出现尿毒症后果严重。[详细]
  • 肾包膜过度膨胀

    肾母细胞瘤的发作性腰腿痛,大多数是肿瘤内突然出血,肾包膜过度膨胀或血块堵塞了输尿管所致。肿块位于腹部一侧助缘下方,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实。无压痛,比较固定、不能移动;肿块大小不一,较大的可占全腹的1/3-l/2。肾母细胞瘤患儿往往有不典型的消化道症状。肿瘤巨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可有气促、食欲不振、消瘦、烦躁不安等表现。[详细]
  • 少尿

    正常健康人24 h尿量约 1500~2 000ml ;24h尿量少于拥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ml称少尿,少于50ml称无尿。见于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病理性尿量减少可见于因严重腹泻和剧烈呕吐,孩子发生脱水时;而更多见的原因是肾脏疾病,如尿道狭窄阻塞、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各种慢性肾脏病所致肾功能衰竭期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如果出现无尿,则说明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因此,当发现尿量减少而又找不到原因时,要及时到医院看病,以免延误病情。[详细]
  • 上尿路结构和功能损害

    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根据逼尿肌功能分为两类:①逼尿肌反射亢进;②逼尿肌无反射。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由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协调性失常。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产生复杂的排尿症状,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详细]
  • 乳糜尿

    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脂肪皂化后的液体不能按正常淋巴道引流至血液,而逆流至泌尿系统淋巴管中,使淋巴管内压增高、曲张、破裂。乳糜液溢人尿中,使尿色呈乳白色,临床称乳糜尿。因含乳糜液量的不同,尿色可乳白色厚酪样或色泽稍混浊;如乳糜液中含血量较多呈粉红色,临床上称乳糜血尿;若合并感染称乳糜脓尿。乳糜尿在体外静止后分三层,上层脂肪;中层乳白色,有小颗粒凝块悬浮在其中;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内含红细胞或脓细胞。乳糜尿加乙醚充分混匀,尿液转为澄清为真乳糜尿,否则称假乳糜尿,见于尿中含过多无极盐类,或者合脂肪滴或大量脓球。[详细]
  • 乳白色尿

    乳白色尿,又称乳糜尿,则如同牛奶一样呈乳白色。这是由于从肠道上不能吸收糜液,造成乳糜返流进入尿中所致。引起乳糜尿有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淋巴管瓣膜功能异常;也有继发性因素,如常见的丝虫病及泌尿系统泌脓性感染。乳糜尿的病因有两大类:①非寄生虫性,如结核、恶性肿瘤等广泛侵犯腹膜后淋巴管、淋巴结,造成破坏或阻塞,较为罕见。②寄生虫性,绝大多数由于丝虫病所致。现今认为乳糜尿系班氏丝虫常见并发症,可发生于急性期及慢性期;国内资料证明马来丝虫病亦可有乳糜尿与鞘膜积液、精索炎等阴囊内并发症,但为数极少。[详细]
    关联疾病

    丝虫病| 急淋| 白淫

  • 皮质滤泡萎缩

    皮质滤泡萎缩是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患者病理解剖的临床症状之一。这是我们1958年在国内首次见到的一种药疹类型,临床上比较少见,但相当严重。起病急,皮疹于2~3日内遍及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有时起病时呈多形红斑样,以后增多扩大,融合成棕红色大片。属于药物过敏的一种临床表现。[详细]
    关联疾病

    多发性神经炎| 黄瘤

  • 排尿障碍

    排尿困难是指排尿不畅、排尿费力。排尿困难的程度与疾病的情况有关。轻者表现为排尿延迟、射程短;重者表现为尿线变细、尿流滴沥且不成线,排尿时甚至需要屏气用力,乃至需要用手压迫下腹部才能把尿排出。严重的排尿困难可发展为尿潴留。早期可能以机械性原因为主,晚期则出现动力性障碍。如在前列腺增生症时,早期可因增生的前列腺造成梗阻而致排尿困难,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到后期可导致膀胱逼尿肌损伤,引起动力性排尿困难。[详细]
按部位查症状
男性 女性
正面 背面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