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肝病疾病

首页> 医疗> 疾病> 肝病

肝病疾病

查询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至今发病原因不清。由于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报道逐渐增加,以往文献中曾有多种命名,如局灶性肝硬化、肝脏错构瘤,肝脏炎性假瘤等,直至1958年方被Edmondson命名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该命名在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及1976年国际肝脏研究协会所采纳。[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3个月|治愈率:70%
  • 肝血管肉瘤

    肝血管肉瘤(angiosarcoma)又称肝脏恶性血管瘤(malignant hemangioma of liver),肝血管内皮肉瘤、Kupffer细胞肉瘤、血管内皮细胞肉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是西方发达国家肝脏原发肉瘤中最多见的一种,是由肝窦细胞异形增生所形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间歇性对症治疗|治愈率:愈后不良,大多数于6~12个月内死亡
  • 肝动脉瘤

    肝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性病变,分为肝外或肝内型;其大小可自针尖至柚子样不等。肝内型多破入胆管引起胆道出血,肝外型破裂引起血腹。肝动脉瘤在没有破裂时,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因此多数是破裂后才得到诊断。破裂引起胆道大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及阻塞性黄疸,但有此三联征者仅约占1/3的病例。至1980年国外文献收集300余例,至1985年国内报告过2例肝外动脉瘤,肝内动脉瘤尚未见报道。[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0-30天|治愈率:75%
  • 肝动脉闭塞

    由于肝脏的双重血供,肝动脉闭塞引起的肝脏梗死少见。肝动脉闭塞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炎或低血压休克引起,偶尔在妊娠或口服避孕药后亦可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除非早期诊治,病死率高。肝动脉闭塞极其少见,本病很少能于死亡前作出诊断。[详细]
    易感人群:好发于中老年人|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3个月|治愈率:30%
  • 肝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又称淀粉样物质沉积症,为多种原因所诱导的以淀粉样变性的纤维蛋白为主要形式的淀粉样物质在血管壁及器官、组织细胞外沉积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预后不良性疾病,肝淀粉样变性为全身性淀粉样变性的一部分,仅见于肝脏的淀粉样变性目前尚未见报道。[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月|治愈率:80%
  • 肝大

    肝大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是临床上一个重要体征。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等多种肝病。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应以积极预防为主。应结合病史、肝脏的位置、形态、质地、呼吸移动度、有否压痛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病理性肝大。[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6月|治愈率:80%能够有效治愈
  • 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寄生虫病,历史久远且流行广泛。人体因接触疫水而感染,成虫主要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其虫卵沉积所导致的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可引起全身多组织器官损害,本文着重讨论与外科密切相关的由血吸虫病所致的肝胆系疾患。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主要为日本血吸虫感染,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钉螺发育成尾蚴后逸出水中,当人接触疫水,尾蚴即钻入皮肤或黏膜成为童虫,童虫经静脉或淋巴管进入右心至肺循环,再从体循环经毛细血管进门静脉最后入肝发育为成虫,寄生于门脉系统,钉螺是必需的中间宿主,人和家畜为终宿主。[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疫水感染|治愈周期:1-3个月|治愈率:75%-85%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alpha 1 anti-trypsin deficiency-associated liver disease)是遗传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代谢性肝脏疾病,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autosomal recessive fashion)遗传伴等显性表达(codominant expression)。[详细]
    易感人群:好发于成年男女|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3月|治愈率:85%
  • 原发性肝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是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大腿及腹膜后,亦可见于臀部、胭窝,其他部位的软组织亦可偶见,极少原发于肝脏。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与其他部位脂肪肉瘤的病理形态有很大的相似性,瘤体呈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质软,体积往往至较大时才被发现,瘤体切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常见坏死区域,坏死区易软化,易碎,瘤体周围组织受压,可形成不完整的薄层假包膜,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可出现完整的包膜,镜下观察发现,脂肪肉瘤组织中有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和各期分化不成熟的间叶细胞及异形细胞,胞浆可见脂滴空泡,胞核呈椭圆或圆形,颗粒粗,深染,黏液样型可见细胞之间有丰富的黏液样基质,阿辛蓝染色阳性,周围肝组织无肝硬化表现。脂肪肉瘤在软组织肉瘤中属中等恶性程度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35%~40%,约40%~50%的脂肪肉瘤发生肺转移,主要发病年龄为中晚年,从目前国外报道的4例肝脏原发性脂肪肉瘤来看,两例为中年女性,2例为儿童,国内报道2例均为成人,男,女各1例,有分化良好型和黏液样型,因未见追踪报道,对其预后尚缺少资料。?[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个月|治愈率:70%
  • 肝小静脉闭塞症

    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是指肝小叶静脉和肝小静脉支内皮肿胀,纤维化,从而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继而发生肝细胞萎缩,弥漫性肝纤维化,临床出现肝脏肿大、疼痛、腹水等,半数以上病人可以康复,20%的病人死于肝功能衰竭,少数病人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月|治愈率:65%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血管肿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内皮细胞肿瘤。肺部类似肿瘤原称为血管内皮细胞支气管肺泡瘤。最早在肝脏认为是转移性肿瘤,直至后来Ishak才发现为肝脏原发性的肿瘤。肿瘤生长缓慢,预后不一,生物学上为临界肿瘤,介于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肉瘤之间,无毒性物质接触及肝炎病毒感染史。不伴肝硬化,初诊时多有转移。[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8-12周|治愈率:65%
  • 肝结核

    肝结核(tuberculosis of the liver)较为少见,因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故临床误诊误治率较高。多数肝结核系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称为继发性肝结核,患者主要表现为肝外肺、肠等结核引起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出现肝病的临床症状,经过抗结核治疗肝内结核可随之治愈,临床上很难作出肝结核的诊断。[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飞沫传染|治愈周期:1-3个月|治愈率:75%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肾小球肾炎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单链RNA病毒,首先发现于1989年,现估计全球约有100×106感染者,主要经血制品传播及使用静脉毒品传播。近10年对HCV感染与肾小球疾患间的关系认识逐渐增多,现认为HCV相关的肾损害主要包括: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ryoglobulinemic MPGN),非冷球蛋白血症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noncryoglobulinemic MPGN)以及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传染方式:经血制品传播|治愈周期:3-6月|治愈率:经过治疗98%治愈
  •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是既密切关联又互相区别的两个疾病,均来源于肠道蛔虫。1932年,英国医生Mure在我国施行了首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1942年,华西医大施行了第2例胆总管切开取蛔虫术,从而揭开了东方胆道外科的新页,自发现胆道蛔虫以来的资料记载,本病至少在我国肆虐了半个世纪,并成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胆道蛔虫病的发病率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个月|治愈率:70%
  • 庚型病毒性肝炎

    早在1993年前,就有人发现在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之外,还存在一些新型肝炎病毒,当时暂定名为“非甲、乙、丙,丁、戊型肝炎(HNA-E)病毒”。根据序列不同分别称为GBV-A和GBV-B,不久又从HNA-E病人血清中分离到另一个新的病毒因子GBr-C。1995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丙型肝炎及相关病毒会议上,Kim和Bradley分别报道发现一种新型黄病毒样病毒的RNA序列,其基因序列与GBV-A/GBV-C有较高的同源性,并暂时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HGV),其正式命名有待国际病毒分类与命名委员会最后确定。[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治愈周期:1-3个月|治愈率:90%
  • 肝错构瘤

    肝错构瘤(hamartoma of live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肝脏肿瘤样畸形,实质上肝错构瘤是胚胎发育不良而具有肿瘤的特征,从外科角度仍将此病归为肝脏良性肿瘤。其病理特点是以肝细胞为主要成分,且含有胆管、血管及结缔组织等排列混乱的正常肝组织,并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增生。[详细]
    易感人群:多发于婴幼儿,多见于4月至2岁|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8周|治愈率:95%
  • 暴发性肝衰竭

    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指病前患者无肝病而突然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并在首发症状出现后8周内发生肝性脑病(hepaticenc ephalopathy,HE)的一种综合征。暴发性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根据病原可分为感染性,毒素性,代谢性,浸润性,自身免疫性,缺血性,放射损伤性及原因不明性。[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3个月|治愈率:10%
  •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除皮肤和黏膜外,肝脏是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桃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腹部明显膨出。肿瘤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内充满血液,有弹性,可压缩。肿瘤初发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引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随着瘤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险。[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0-30天|治愈率:70%
  •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I陆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NAFLD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有关,而后者则由某些特殊原因所致,营养过剩所致体重增长过快和体重过重,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脂肪肝,以及隐源性脂肪肝均属于原发性NAFLD范畴;而营养不良,全胃肠外营养,减肥手术后体重急剧下降,药物/环境和工业毒物中毒等所致脂肪肝则属于继发性NAFLD范畴。[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6月|治愈率:85%
  •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黄疽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传染方式:血液传播 性传播 母婴传播|治愈周期:终身对症治疗|治愈率:--
按部位查疾病
男性 女性
正面 背面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