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急诊疾病疾病

首页> 医疗> 疾病> 急诊疾病

急诊疾病疾病

查询
  • 猝死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后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特点是死亡急骤,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治愈率:--
  • 热射病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的要马上送至有经验的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周|治愈率:70%
  • 脱水

    钠盐(NaCl,NaHCO3)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因此血清钠浓度是决定血浆渗透压高低的主要因素,由于水,钠缺失的比例不同,导致不同的血浆钠浓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脱水时,临床上常根据血清钠浓度的高低将脱水分为3种类型: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周|治愈率:98%
  • 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3天|治愈率:98%
  • 小儿惊厥

    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诊,尤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约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小儿惊厥发病率为成人的10倍,尤以婴幼儿多见。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未臻完善,因而分析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绝缘和保护作用差,受刺激后,兴奋冲动易于泛化;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而致惊厥;血脑屏障功能差,各种毒素容易透入脑组织;某些特殊疾病如产伤、脑发育缺陷和先天性代谢异常等较常见。[详细]
    易感人群:幼儿|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7天|治愈率:80%
  • 小儿高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详细]
    易感人群:幼儿|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7-21天|治愈率:90%
  • 体温过低

    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但若代谢性或活动性产热(发抖)不能维持核心体温时,也可发生于夏天或温暖季节。严重外伤后也可发生体温过低。固定不动,穿湿衣服,寒风和躺在寒冷的表面物上,可增加发生体温过低的危险性。核心体温降低可导致冷漠嗜睡,手脚笨拙,精神错乱,易激动,虚幻,呼吸减慢或停止,心跳减慢,不规则,最后停止,但只要病人当未温暖,不应认为病人已死,直肠温度[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7-10天|治愈率:60%
  •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后引起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为蛋白质,系多肽和多种酶组成。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前者对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主要见于我国南方农村,山区,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2周|治愈率:75%
  • 失血性休克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5天|治愈率:55%
  • 酒精中毒

    酒精中毒俗称醉酒,酒精(乙醇)一次饮用大量的酒类饮料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作用,重度中毒可使呼吸、心跳抑制而死亡。[详细]
    易感人群:长期饮酒者|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7天|治愈率:78%
  •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品而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毒蕈,河豚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临床上表现为以上吐、下泻、腹痛为主的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者可因脱水、休克、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呕吐、腹痛明显者,可口服丙胺太林(普鲁本辛)或皮下注射阿托品,亦可注射山莨菪碱。能进食者应给予口服补液。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给予糖盐水静滴。[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7天|治愈率:97%
  • 铅中毒

    铅中毒是一种由于铅的累计吸收而导致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典型的症状性儿童铅中毒并不常见,多数儿童虽然没有出现大脑病变的体征,但却存在着持久的行为和认知问题,严重地影响健康和学习。表现为易怒、没有食欲、性格改变、腹绞痛等症状时,其血铅含量一般在50μg/dL左右,已经属于重度铅中毒,但是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认为是其他原因引发的。如果在该阶段没有被意识到,血铅很容易升高到100μg/dL以上,这时儿童表现的症状通常为颅内压升高,引起放射性呕吐、知觉改变、痉挛等,这是极重度铅中毒。成人在血铅浓度为50-60μg/dL时如果继续铅中毒,会导致肾衰、反应迟钝、周围神经系统病症、痛风等。铅毒不易治愈,其对人体的危害即使在血铅含量降低后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详细]
    易感人群:多见于儿童|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0天|治愈率:97%
  • 休克

    休克(shock)是一种急性组织灌注量不足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各科严重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休克的共同特征是有效循环量不足,组织和细胞的血液灌注虽经代偿仍受到严重的限制,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液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瘀滞,脏器功能障碍和细胞的代谢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因此,休克的发病规律一般是从代偿性低血压(组织灌注减少)发展到微循环衰竭,最后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和细胞死亡。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2kPa(9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67kpa(20mmHg),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和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脉搏细弱,全身无力,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3天|治愈率:80%
  •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如异体血清)或药品(如青霉素、含碘造影剂)过敏而产生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反应。是由于速发型抗原抗体反应中所释放的组织胺、血清素和其他的血管活性物质所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管壁渗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休克,同时常伴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腹痛、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严重者迅速进入休克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在5-10分钟内死亡。[详细]
    易感人群: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7--21天|治愈率:60%
  •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sepsis syndrome)伴休克,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循环,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影响其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一危重综合征即为感染性休克。因此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因子和机体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物的毒力数量以及机体的内环境与应答是决定感染性休克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6周|治愈率:98%
  • 甲醛中毒

    甲醛中毒为接触高浓度甲醛蒸气引起的以眼、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甲醛中毒性疾病。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的危害有: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7天左右|治愈率:80%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中毒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中毒,拟除虫菊酯类是模拟天然除虫菊素的化学结构,用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药。对光、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失效。有溴氰菊酯(敌杀死)氰戊菊酯(速灭杀丁)氯氰菊酯(兴棉宝、灭百可、安绿宝)、二氯苯醚菊酯、氟氯氰菊酯等。这类杀虫药的特点是对昆虫的杀灭力大而对对人畜毒性很小。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虫剂。氨基甲酸脂类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吸收后分布于肝、肾、脂肪和肌肉中,其他组织中的含量甚低,在肝进行代谢,一部分经水解、氧化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解毒,一部分以原形或其代谢产物迅速由肾排泄,24小时可排泄90%以上。[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周|治愈率:80%
  • 热衰竭

    热衰竭(heatexhaustion)高温环境劳动,出现的血液循环机能衰竭。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肤变凉、血浆和细胞间液量减少、晕眩、虚脱等症状。这时体温正常。在炎热的天气下作体力劳动或长跑,都可能引致热衰竭,严重的更会中暑。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体温不高、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继以晕厥,通常昏厥片刻即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治疗方法使病人仰卧,饮水待血压恢复正常,不必用升压药,有心血管疾患者尤应慎用,以免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预防措施应着重降低气温。[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6周|治愈率:40%
  • 维生素A摄入过多

    维生素A摄入过多可以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维生素A过量会降低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的稳定性,导致细胞膜受损,组织酶释放,引起皮肤、骨骼、脑、肝等多种脏器组织病变。脑受损可使颅压增高;骨组织变性引起骨质吸收、变形、骨膜下新骨形成、血钙和尿钙都上升。肝组织受损则引起肝脏肿大,肝功能改变。[详细]
    易感人群:儿童|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2个月|治愈率:95%
  • 热痉挛

    热痉挛(heatcramp)是一种高温中暑现象。在干热环境条件下劳动,出汗过度,随汗液排出很多NaCl,发生肢体和腹壁肌肉的痉挛现象。患者体温并不升高。补充食盐水即可缓解。热痉挛通常是受热导致虚脱的第一次警告,过度劳累之后,胳膊、腿和腹部等处的肌肉都会发生这种痉挛,一般由于身体盐分缺乏而引起(因为流汗过多,特别是食盐不足时)。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然后再喝些凉开水或盐水。如意识丧失,痉挛剧烈,应让患者取昏边体位(侧卧,头向后仰),保证呼吸道畅通,同时快速通知急救中心。[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发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周|治愈率:59%
按部位查疾病
男性 女性
正面 背面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