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心内科疾病

首页> 医疗> 疾病> 心内科

心内科疾病

查询
  •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adrenergic dependent torsades despointe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ADTdpVT)是一种由于多基因突变的遗传缺陷所致多种离子通道异常,导致Q-T间期延长、反复发作TDP,反复发作晕厥及猝死的临床综合征。[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个月|治愈率:60%
  • 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合并疾

    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的合并疾患通常简称三瓣膜病变(triple valve disease),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联合瓣膜病变类型,三尖瓣病变多是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病变基础上,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扩大而产生的功能性关闭不全。[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治疗周期14天|治愈率:治愈率83%
  • 心房肥大

    心房长期负荷过重,压力增高,可导致心房肥大,反应在心电图上为p波振幅增高,P波时限正常或无明显延长。[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周|治愈率:75%
  • 地高辛中毒

    地高辛是临床常用的强心药,该药有效治疗的安全范围狭窄,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个体差异亦较大,若服用不当,极易发生中毒反应,常见有消化道反应,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视觉障碍,如黄视、绿视、视力模糊、畏光等;神经系统症状,如眩晕、头痛、失眠、谵妄、精神错乱等;心脏反应,表现为与心脏病本身症状很难区别的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特别是老年心衰病人,更易发生中毒症状。因此,在使用地高辛时需谨慎。[详细]
    易感人群:长期应用地高辛者|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周左右|治愈率:90%
  •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是最常见心血管内科疾病,按照患病部位可以分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2周|治愈率:70%
  • 细菌性心内膜炎

    细菌性心内膜炎,包括心脏的瓣膜和心房和心室壁。当细菌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周游全身各个器官。当流经心脏时,因心房及心室壁光滑,不可能落脚停留。但当瓣膜有炎症或损伤时,细菌可以停留下来,在此生长繁殖,并引起瓣膜发炎。另外,当有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时,血流经过缺损时形成旋涡,细菌也可在缺损处停留而引起炎症。所以,细菌性心内膜炎多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孩。细菌性心内膜炎表现为长期发热,多为不规则热型,中等度或高热。有心脏病的孩子如发热超过半个月,没有更多的其他系统症状时,应考虑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全身症状尚有精神不振、头痛、胸闷、气短、食欲不振等。心脏方面的表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重,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详细]
    易感人群:多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孩|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5周|治愈率:60%
  • 心脏淤积淀粉样物质

    淀粉样蛋白质沉积在心肌组织内所致的心肌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淀粉样变(amyloidosis),亦作类淀粉沉积症,在医学的范畴,是指各种使淀粉样蛋白在身体器官或组织内异常沉积的条件,是一群罕见疾病的总称。淀粉样蛋白是一种由于其二级结构出现变化,使其变成一种与β-折叠类似的不溶解聚合形式。[详细]
    易感人群:无多发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6个月|治愈率:25%
  • 血压病

    血压病可分为高血压和低血压。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为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高血压病的最初症状多为疲乏,时有头晕,记忆力减退,休息后可消失。血压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头晕加重,头痛甚至恶心、呕吐。尤其在劳累或情绪激动等引起血压迅速升高时,症状明显。但是有的病人即使血压很高也没有症状,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高血压病(心血管内科),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并伴有心、脑、肾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的进行性损害,起病及经过缓慢,最终死亡原因为心衰、肾衰及脑血管意外。本病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WHO公布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5%。国内本病患病率约7-10%。随年龄增长,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黑人、肥胖、吸烟、脑力劳动者等人群发病率较高。长期、系统、正规的抗高血压治疗有助于减慢病情发展、防止靶器官损害及提高生活质量。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也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 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低血压,根据起病形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根据不同血压类疾病,治疗周期不同|治愈率:根据不同血压类疾病,治愈率不同
  •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紊乱,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室速,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通常是可导致室颤、猝死等严重后果的心律失常,要及时明确诊断,判断室速的原因、诱因及对预后的影响并及时处理。老年人群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就象器质性心脏病一样随年龄而增加。老年人室早的发生率为70%—80%。室早数目随增龄而增加,但复杂性室早并不相应增多,较高级别室早(Lown分级)的老年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较高。常伴心肌肥厚、梗死等异常表现。室性早搏作不同情况下具有完全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病种类和心功能状况等有关。[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0天|治愈率:30%
  • 心动过缓

    成人每分钟心跳频率在60次以下者称心动过缓。但是,经过长期体育锻练或重体力劳动者,虽然每分钟心率只有50~60次,但精力充沛,无任何不适者则不属于病态。如果平时心率每分钟70~80次,降到40次以下时,病人自觉心悸、气短、头晕和乏力,严重时伴有呼吸不畅、脑闷,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更重时可因心排出量不足而突然昏倒。[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治愈率:80%
  • 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lat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隐匿型冠心病,是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亦称无症状性冠心病。病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病人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静息时,或仅在增加心脏负荷时才出现,常为动态心电图记录所发现,又被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本病病人与其他类型冠心病病人的不同,在于并无临床症状,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即: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己受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可以认为是早期的冠心病,但已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它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亦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肌纤维化出现心脏增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病人亦可能猝死。因此,早诊断出这类病人,可为他们创造较早期治疗的机会。[详细]
    易感人群:多发于中年以上|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3月|治愈率:78%
  • 小儿阵发性心动过速

    小儿阵发性心动过速是异位心动过速的一种,按其发源部位分室上性和室性两种,绝大多数病例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应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区别,后者是一种加速的室性自主心律其心室率与窦性心律接近或略快于窦性心律,多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患儿常无症状,PVT与PS-VT伴宽QRS波的鉴别见前已述及的PSVT节内。小儿常突然烦躁不安,面色青灰或灰白,皮肤湿冷,呼吸增快,脉搏细弱,常伴有干咳,有时呕吐,年长儿还可自诉心悸、心前区、头晕等。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为160~300次/分,多数>200次/分,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至数日。发作停止时心率突然减慢。此外,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发作时心率较固定而规则等均为本病的特征。发作持续超过24者,发生心力衰竭。若同时有感染存在,则可有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等表现。[详细]
    易感人群:好发于小儿|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3个月|治愈率:60%
  • 特异性心肌病

    特异性心肌病是指病因明确或系统疾病相关的心肌疾病,这些病以前称为特异性心肌疾病。特异性心肌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肌(有左心室肥大伴扩张型或限制型心力衰竭的特点)、炎症性心肌病(有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及感染性)、代谢性心肌病(如糖原贮积症、糖脂质变性、淀粉样变性等)、肌营养不良、神经肌肉病变、过敏及中毒反应(乙醇、儿茶酚胺、蒽环类药物、照射等)、围生期心肌病等。特异性心肌病指伴有特异性心脏病或特异性系统,多数特异性心肌病有心室扩张和因心肌病变所产生的各种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心内膜活检可明确诊断。[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0-60天|治愈率:40%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指主动脉和肺动脉对调位置,主动脉瓣不像正常在肺动脉瓣的右后而在右前,接右心室;而肺动脉瓣在主动脉瓣的左后,接左心室。左右心房心室的位置,以及心房与心室的关系都不变。静脉血回右房、右室后出主动脉又到全身,而氧合血由肺静脉回左房、左室后仍出肺动脉进肺,使体循环与肺循环各走各路而失去循环互交的生理原则,其间必须有房缺、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的交换血流,患婴方能暂时存活。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2‰~0.3‰。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 %~7%,居紫绀型先心病的第二位,男女患病之比为2~4:1。患有糖尿病母体的发病率较正常母体高达11.4倍,妊娠初期使用过激素及抗惊厥药物的孕妇发病率较高,若不治疗,约90%的患者在1岁内死亡。[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周|治愈率:86%
  • 双主动脉弓

    双主动脉弓是临床最常见的血管环形式,主动脉弓向前达气管分为左右两个主动脉弓,然后包绕气管和食管,通常右侧动脉弓粗于左侧动脉,然后延伸达食管后合并而进入降主动脉,位于躯干中线的左侧,偶有左侧动脉弓闭锁。一个完全的血管环由主动脉弓在血管和食管两侧形成。伴有前位的升主动脉弓和食管后主动脉弓或后位的降主动脉。通常动脉导管位于左侧,并非血管环必须的组成部分,但其长度可影响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仅22%的患者伴先天性心脏畸形。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畸形产生呼吸道和食管受压迫症状明显的病例,均应施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具体情况,切断或游离造成气管、食管受压迫的血管或包括动脉韧带等纤维条索状组织,充分松解游离气管、食以消除症状。[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3个月|治愈率:60-80%
  • 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SH)是病因明确的高血压。当查出病因并有效去除或控制病因后,作为继发症状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约占5-10%;常见病因为肾实质性、内分泌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由于精神心理问题而引发的高血压也时常可以见到。以前因为认识不足,故诊断的病例数较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病、脑卒中、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的危险性往往更高,而病因又常被忽略以致延误诊断。提高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认识,及时明确病因并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将会大大降低因高血压及并发症造成的高致死及致残率。近年来对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已成为高血压诊断治疗的重要方面。[详细]
    易感人群:40岁以上者|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3-6个月|治愈率:80%
  •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颈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当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时,可引起对侧颈内动脉血液经前交通动脉分流入患侧,或椎一基底动脉血液经同侧后交通动脉分流入颈内动脉,从而可产生与闭塞血管同一侧的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本病的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选用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旁路(搭桥)术、颅内一颅外动脉吻合术等,以改善供血不足的状况。本病禁忌用血管扩张剂及降压药物,因常可导致盗血现象加重。此外可结合对症治疗。[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0-30天|治愈率:60%
  •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是由于窦房结冲动频率减慢低于房室交界区潜在起搏点的频率或传导障碍窦房结冲动不能抵达起搏点部位,潜在起搏点除极产生逸搏。在生理条件下,房室交界区不表现出自律性,但具有潜在的起搏功能,故称潜在性起搏点。若遇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显著降低,且慢于房室交界区潜在起搏点的固有频率;或因传导障碍,窦房结的冲动不能够抵达房室交界区的潜在起搏点时,位于房室交界区的潜在起搏点即可表现固有的起搏功能,诱发房室交界区性逸搏(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s)。房室交界性逸搏之心电图表现为在长于正常PP间期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此时因潜在起搏点发放的冲动诱发的逆行P波可以缺失或位于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另外,亦可见未下传心室的窦性P波。当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节律,即房室交界区心律(AV junctional rhythm),后者的频率为40~60次/分钟。房室交界性逸搏或心律的出现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有关,它是防止心室停搏的生理性保护机制之一,通常无需治疗,必要时亦可行起搏治疗。[详细]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1-3个月|治愈率:60%
  • 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异位引流是指肺静脉未能直接与左心房连接,而与右心房或体静脉系统连接的先天性心血管异位。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常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其他心血管异位。 在胚胎发育控制过程中,肺静脉没有和肺静脉原基链接,而与内脏静脉(如右前、左前主要静脉,脐卵黄静脉)连接,导致一部分或全部肺静脉开口在右心房,或通过腔静脉系统,再注入右心房。该病与遗传也有关系。一般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治疗,主要是施行手术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改道术,使回流到左心房,手术宜及早在婴幼儿期施行。[详细]
    易感人群:婴幼儿|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2-4周|治愈率:80%
  •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是指肺动脉瓣完全闭锁、三尖瓣结构和功能异常、右心室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室间隔完整无缺,而房室和心室大血管关系正常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发生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在新生儿先天性发绀型心脏病中约占30%。在心室的发育、动脉干的分隔和肺动脉瓣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均可引起肺动脉瓣的闭锁,通常发生在心脏胚胎发育的后期。Hunter早在1783年首次描述了本病的病理特征,1951年Novelo及其同事报道其临床特征。1983年Peacock首次命名为室间隔完整肺动脉闭锁。一经诊断即应手术治疗。外科大多采用分期手术治疗。生后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以延迟动脉导管闭合时间。先行体-肺动脉分流术,或同时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瓣切开术;第2阶段在3~5岁时建立右室到肺动脉的血流通道,闭合房间交通和心外分流。[详细]
    易感人群:多见于幼儿|传染方式:无传染性|治愈周期:手术治疗周期14天|治愈率:91%
按部位查疾病
男性 女性
正面 背面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