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食材

首页> 美食> 食材大全
食材类别:
禽蛋类 水果类 调味品 蔬菜类 水产品 畜肉类 米面豆乳类
蔬菜类
不限 根茎类 瓜菜类 药材类 野菜 茎叶类 菌类 酸菜类 果实类
黄连

简介: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黄连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000至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阴凉处,野生或栽培;三角叶黄连生长于海拔1600至200米之间的山地林下;云南黄连生于海拔1500至2300米之间高山守湿的林阴下,野生或栽培。 黄连栽后5至6年的10至11月间收获。用黄连抓子连根抓起,抖掉泥土,剪去须根和叶取根茎在黄连炕上烘炕干燥,烘时用操板翻动,并打掉已干燥的泥土。五六成干时出炕,根据根茎大小,分为三至四等,再分别细炕,勤翻动,待根茎断面呈干草色时即可出炕,装入槽笼,撞掉泥土和须根。 1. 味连多呈簇状分枝,弯曲互换,形似倒鸡爪形,习称“鸡爪黄连”,单枝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或橙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髓部红棕色,气微,味极苦。 2. 雅连为感触叶黄莲中的根茎,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质轻而硬。 3. 云连为云南黄莲的根茎,多为单枝,弯曲成钩状,略呈连珠圆柱形,较细小,质轻而脆。 以根茎粗壮,残留叶柄及须根少、质坚实、断面红黄色者为佳。
说起黄连,就会使人联想到“苦”字,然而,如果只知道黄连的苦,那你其实并未真正了解它。古人云:“良药苦于口”,黄连是治病良药。 黄连又称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 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萆解

简介:萆解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或绵萆解的根茎。粉背薯蓣为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生于海拔200至1300米的山腰陡坡、山谷缓坡或水沟边阴湿处的混交林边缘及疏林下,分布于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绵萆解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生于海拔450至700米的山坡、路旁、疏林下或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秋、冬两季挖取根茎,除去须根,去净泥土,切片晒干。 萆解商品药材有两大规格:粉背薯蓣的根茎称“粉萆解”,绵萆解的根茎称“绵萆解”。 1. 粉萆解根茎呈竹节状,类圆柱形,有分枝,表面皱缩,常有茎痕或须根。商品多为不规则的薄片,边缘不整齐,厚约0.5毫米,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平坦,细腻,有粉性及不规则的黄色筋脉动花纹(维管束),对光照视极为显著。质松,易断。气微,味苦,微辛。 2. 绵萆解根茎多为纵切或斜切的圆片,大小不等,厚2至5毫米;外皮黄棕色,较厚,周边多卷曲,切面淡黄白色,粗糙;有散在黄棕色点状维管束。质疏松,略呈海绵状,易折断,气微,味微苦。 均以片大而薄、切面黄白色者为佳。

栀子

简介: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栀子常绿灌木,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有栽培。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于10月中、下旬,果皮由绿转为黄绿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也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栀子果实呈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至3.5厘米,直径1至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微有光泽,有6至8条翅状纵棱,棱间有一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先端有6至8条长形裂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实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鲜黄色,有光泽,具2至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栀子美,美如玉。一袭雅洁明澈的芳容,一脉沁人心脾的香味,花瓣温润如玉,远近皆宜,经看耐品。“月送银辉雪葩静,不与红紫斗百花。”夏至时节,栀子款款登场,犹如邻家的小阿妹,清丽可爱。栀子:又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玉荷花、白蟾花,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薤白

简介:薤白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鳞茎。北方多在春季,南方多在夏秋间采收。连根挖起,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沸水煮透,晒干或烘干。本品须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薤白干燥鳞茎,呈不规则的卵圆形。大小不一,长1~1.5厘米,直径0.8~1.8厘米,上部有茎痕;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有纵沟与皱纹,或有数层膜质鳞片包被,揉之易脱。质坚硬,角质,不易破碎,断面黄白色。有蒜臭,味微辣。以个大、质坚、饱满、黄白色、半透明、不带花茎者为佳。主产东北、河北、江苏、湖北等地。除小根蒜及薤的鳞茎作薤白使用外,尚有山东产的密花小根蒜;东北产的长梗薤白;新疆产的天蓝小根蒜的鳞茎在少数地区亦作薤白使用。

谷精草

简介:谷精草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等带花茎的头状花序。谷精草一年生草本,生于沼泽、溪沟和田边阴湿处。分布于华东、西南及湖南、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8至9月拔取连茎花序,除去残叶、杂草,扎成小把,晒干。 谷精草为带花茎的头状花序,多扎成小把。全体呈淡棕色。花茎纤细,长14至24厘米,直径不及1毫米,表面淡黄绿色,有4至5条扭曲的棱线。质柔软。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4至5毫米;底部有黄白色总苞,总苞片膜质,倒卵形,紧密排列成盘状。小花数十朵,灰白色,排列甚密,表面附有白粉。用手搓碎花序,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灰绿色未成熟的果实。气微,味淡。 以珠(花序)大而紧、色灰白、花茎短、色黄绿者为佳。
谷精草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季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蕾拔出,晒干,切段。生用。本品始载于宋《开宝本草》,李时珍谓:"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又谓:"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云二三月采者,误也"。他认为谷精草用于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别名】耳朵刷子、挖耳朵草、珍珠草、鼓槌草、衣钮草、谷精珠[头状花序]【来源】本品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秋季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晒干。【性状】本品头状花序呈半球形,直径4—5mm;底部有苞片层层紧密排列,苞片淡黄绿色,有光泽,上部边缘密生白色短毛;花序顶部灰白色。揉碎花序,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黄绿色未成熟的果实。花茎纤细,长短不一,直径不及1mm,淡黄绿色,有数条扭曲的棱线。质柔软。无臭,味淡。【鉴别】本品粉末黄绿色。腺毛头部长椭圆形,1—4细胞,表面有细密网状纹理;柄单细胞。非腺毛甚长,2—4细胞。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扁长六角形,壁上衍生伞形支柱。花茎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表面有纵直角质纹理,气孔类长方形。果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豆粒状增厚。花粉粒类圆形,具螺旋状萌发孔。【炮制】除去杂质,切段。【贮藏】置通风干燥处。【主治】喉痹,齿风痛,诸疮疥,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

天麻

简介:天麻又名赤箭、明天麻,是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冬季茎枯时挖出者为“冬麻”,质量较好;春季植株出芽时挖出者为“春麻”,质量较差。挖得后,除去地上茎及菌丝,擦去外皮,洗净煮透或蒸熟,压平,微火烤干。润透切片。以体实泽亮半透明者为佳。 天麻主要产于中国的华中及华南地区。中医认为天麻具有息风、止痉、祛风除痹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各种肢体麻木、头痛等症状,是中医治疗大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
天麻又名鬼督邮、定风草,天麻是一种植物的块状茎,自两千年前被人们发现它的显著功效,从此成为著名的中药材。中医常以天麻入药。同时,它也是一种可用于日常饮食的上等药膳食材,男女老少都可以食用。《本草汇言》谓它“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它性微温而味甘、辛,专入肝经,具有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之功,其驱风胜湿、温经除痹力甚强,所以在民间有“定风草”之称。《日华子本草》说它能“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气脉,开窍。”宋代著名医学文献《本草衍义》中记载,天麻配伍相关药材,治好了慈禧的面瘫与光绪的头痛晕眩。《中国药典》对于天麻的功效也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竹茹

简介: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植株木质化,类乔木状,冬季砍伐当年生长的新竹,除去枝叶,锯成段,辞去外层青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摊放晾干。 竹茹多呈不规则丝状或薄带状,常缠结成团或作刨花状,全体淡黄白色,浅绿色或黄绿色表面粗糙,具纵直纹理,断面强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以丝细均匀,色绿,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桂枝

简介: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肉桂常绿乔木,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但多为栽培。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肉村种植2年后,采摘嫩枝,去叶,晒干;或将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蘖从齐地面处剪断,晒干;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晒干。 桂枝嫩枝为长圆柱形,长30至70厘米,粗端直径0.3至1厘米。表面棕红色,有细皱纹及叶、芽痕,并有点状或椭圆形皮孔。质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可见一淡黄色石细胞环带,木部黄白色至浅黄色,髓部呈方形或菱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 以枝条嫩细均匀、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
桂枝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以枝条细嫩均匀、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药大词典》言其有“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治风寒表证,风湿痹痛,胸痹痰饮,经闭癥瘕,小便不利”等功用。桂枝在我国中医医疗中有悠久的历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都要加入桂枝。

艾叶

简介: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艾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荒野、草地、林缘。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5至7月花尚未开、叶正茂盛时,采叶阴干。 艾叶多皱缩,有短柄,完整叶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孟子曾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患了七年之久的病,用其他方法治不好,可以用三年的艾来治疗。可见艾叶是不可忽视的药物。艾叶叫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

淡竹叶

简介: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或中华淡竹叶的全草。淡竹叶为多年生草本,野生于山坡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发南和西南地区;中华淡竹叶生于山坡、溪边。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栽后3至4年开始采收。在6至7月将开花旨,除留种以外,其余均于离地2至5厘米处割起地上部分,晒干,理顺扎成小把即成。但在晒时不能翻动,以免脱节;夜间不能露天堆放,以免黄叶。可连续收获数年。 淡竹叶全草入药。茎圆柱形,长25至30厘米,直径1.5至2毫米。表面淡黄绿色,有节,节上抱有叶鞘,断面中空。叶多皱缩卷曲,叶片披针形,长5至20厘米,宽1至3.5厘米,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叶鞘长约5厘米,开裂,外具纵条纹,边缘有白色长柔毛。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以叶大、色绿、不带根及花穗者为佳。
淡竹叶,又名竹叶麦冬、山鸡米,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全草的地上部分。淡竹叶高数寸,茎细叶绿,非常像竹米落地所生的细竹的茎叶。多年生草本,它的根一颗有几十条须,须上结有子,和麦门冬一样,仅是更坚硬而已。生于山坡林下及沟边阴湿处。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晒干备用。味甘、淡,性寒。能清热,利尿。具有清心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热病心烦口渴,神疲乏力,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症。民间验方颇多,如治口舌生疮,可采用鲜淡竹叶煎汤当茶饮有良效;夏日消暑也可用淡竹叶适量水煎,作凉茶饮用;民间将它的根苗采来捣汁,与米作酒曲,有浓烈的芳香。淡竹叶的历史记载相传东汉建安 (东汉)十九年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亦已取汉中,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发兵讨伐曹操。刘备派出张飞与马超作先锋将军,兵分二路。张飞刚到巴西郡城边,即与曹操所派的大将张郃相遇,张郃自知不敌张飞,便筑寨拒战,张飞急攻不下命士兵到阵前叫骂,但张郃依旧拒战及于山寨上布置擂木炮石,并喝起酒来。张飞见已对峙数天,气得火冒三丈致口舌生疮,士兵们亦因骂又阵多时致热病烦躁不安。诸葛亮得知情况,命人送来五十瓮佳酿,实为泻火除烦的汤药淡竹叶汤,并嘱咐张飞依计行事。张飞使出诱敌之计,吩咐众将士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地饮用,划拳行令,张飞更把瓮狂饮。张郃登高见此大怒,传令夜袭张飞军营,结果遭张飞埋伏,张郃大败而回。

泽兰

简介:泽兰为唇形科植物地笋和毛叶地笋的地上部分。地笋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沼泽地、水边等潮湿处,亦有栽培。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根茎繁殖当年,种子繁殖第2年,夏、秋季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晒干。 1. 地笋茎方柱形,四面具浅纵沟,直径2至5毫米,表面黄绿色或微带紫色。节明显,节间长2至11厘米;质脆易折,髓部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黑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有棕色腺点。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及花萼宿宿存,气微,味淡。 2. 毛叶地笋与地笋相似,惟茎节及叶面上密被硬毛。 以质嫩,叶多,色绿者为佳。
泽兰,也称水香、都梁香、虎兰、孩儿菊、风药。根名地笋。味苦,微温,无毒。《本草通玄》:“泽兰,芳香悦脾,可以扶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本草逢源》曰:“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

车前子

简介: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车前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路旁、花圃或菜园、河边湿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平车前生于山野、路旁、男士及河边,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河南、湖北、西藏等省区也有分布。 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车前子呈椭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或三角形长圆形,略扁,长约2毫米,宽1毫米,表面淡棕色或黑褐色或棕色,有细皱纹,一面有灰白色凹点状种脐,质硬,切断面灰白色。遇水则粘,滑而膨胀,气微,味淡,嚼之带粘性。均以粒大、饱满,色棕红者为佳。
车前子,又名车前实、虾蟆衣子、凤眼前仁等。它是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个头比小米粒还要小, 夏、秋两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即得。现代药理学证实:车前子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对水分、钠盐、尿酸、尿素的排泄,还可抑制肾脏草酸钙结晶沉淀;也能降低血压,其中对舒张压的降低很有疗效。单味车前子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有良好的疗效。车前始载于《本经》:车前初以种子入药。《别录》并用叶及根。《本草经集注》云:“人家路边甚多。”《本草图经》云:“今江湖、淮甸、近京、北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并绘“滁州车前子”图。据形态确为车前科植物车前。

荷叶

简介: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莲多年生水生草本,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野生或栽培。广布于南北各地。 6至7月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叶柄,晒至七八成干,对折成半圆形,晒干。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 荷叶叶多折成半圆形或扇形,展开后呈类圆形,直径20至50厘米,全缘或稍波状。上表面深绿色或黄绿色,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较光滑,有粗脉21至22条,处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叶西峡钱基。质脆,易破碎。微有清香气,味微苦。 以叶大、整洁、色绿者为佳。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那接天无穷碧的荷叶,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心中的朱砂,笔下的精灵。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莲多年生水生草本,生于水泽、池塘、湖沼或水田内,野生或栽培。广布于南北各地。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干燥。展开后呈类圆形,直径20至50厘米,全缘或稍波状。上表面深绿色或黄绿色,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较光滑,有粗脉21至22条,处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叶西峡钱基。质脆,易破碎。微有清香气,味微苦。以叶大、整洁、色绿者为佳。荷叶含有莲碱、原荷叶碱和荷叶碱等多种生物碱及维生素C。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北豆根

简介: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蝙蝠葛多年生缠绕藤本,生于山坡林缘、灌丛中、田边、路旁及石砾滩地,或攀援于岩石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春、秋季采挖根茎,除去泥土,洗净,晒干。 北豆根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长30至50厘米,直径3至8毫米。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外皮易脱落,内部呈淡黄色,有皱纹及根痕,质韧,以折断,折断面纤维状,可见放射状纹理,木部黄色,髓部类白色。气微,味苦。以条粗壮,味苦者为佳。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属于清热药。蝙蝠葛多年生缠绕藤本,生于山坡林缘、灌丛中、 田边、路旁及石砾滩地,或攀援于岩石上,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宁夏、甘肃等地。别名:蝙蝠葛根、蝙蝠藤根、狗葡萄根、磨石头根、黄条香根、黄根、野豆根、山豆秧根、山地瓜秧根、山花子根、光光叶根。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北豆根一名始见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有“北方用的北豆根”之意,而与南方所产的山豆根现名广豆根的相区别。近年鞍山制药厂从中提取生物碱制成片剂及针剂应用。北豆根有降血压作用,可用於高血压病;又具有抗癌活性,临床用於肝癌有一定疗效。

灯心草

简介:灯心草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灯心草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水旁、田边等潮湿处,分布于长江下流及陕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四川及江苏苏州地区有栽培。夏、秋两季,采收全草,洗净,切段,晒干。秋季割取茎部,将茎皮纵向剖开,去皮取髓,晒干,捆扎成把。 灯心草茎髓呈细圆柱形,长达90厘米,直径1至3毫米。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软,略有弹性,易拉断,断面白色。无臭,无味。以条长、色白、有弹性者为佳。
灯心草为较常用中药。系灯心草科灯心草的茎髓。灯心草短短的茎秆使它看起来就像匍匐在地上一般。据《本草衍义》记载,灯心草,蒸熟晒干后可拆取草叶中心穰作为燃灯的灯芯,故名灯心草。它的茎髓具有清热、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淋病、水肿、心烦不寐、喉痹、创伤等症。本品始见于"开宝本草"。其茎髓可点油灯作灯心用故名。马志曰:"灯心草生江南泽地。丛生,茎圆细而长直,人将为席"。寇宗奭曰:"陕西亦有之,蒸熟待干,折取中心白穰燃灯者,是谓熟草。又有不蒸者,但生干蒸取为生草,入药宜用生草"。李时珍说:"吴人载莳之,取瓤为灯炷,以草织席及蓑"。以上描述的植物形态、产地及采制等,与今所用灯心草基本上一致。

郁金

简介: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及川郁金的块根。郁金多年生草本,生于土质肥沃、湿润的向阳山坡或田地,多系栽培。分布于四川。在栽种当年12月中、下旬,茎叶逐渐枯萎选晴天将地上叶苗割去,挖出地下部分抖去泥土,摘下块根,蒸煮约15分钟,晒干或烘干,撞去须根即成。 1. 温郁金(黑郁金)又名片姜黄,块根长圆形或卵圆形,稍扁,两端渐尖。长3.5至7厘米,直径1.5至2.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质坚实,断面灰棕色,具蜡样光泽,内皮层环明显。气微香,味微苦。 2. 姜黄(黄丝郁郁金)块根纺锤形。长2.5至4.5厘米,直径1至1.5厘米。表面棕灰色,质坚硬,断面角质,中央橙黄色,外周棕黄色至棕红色。气芳香,味辛辣。 3. 广莪术(桂郁金)块根长圆形,长2至6.5厘米,直径1至1.8厘米。表面暗棕色或土黄色,有纵纹及网状纹理。质坚硬,断面角质,灰棕色至棕色,内皮层明显。气微,味微辛。 4. 蓬莪术(绿丝郁金)块根长椭圆形,较粗壮,长1.5至3.5厘米,直径1至1.2厘米,表面灰黑色,具皱纹。质坚硬,断面半角质 5. 川郁金(白丝郁金)块根纺缍形,长1.7至5厘米,直径1至1.2厘米,表面土黄色。断面角质,具蜡样光泽,浅棕色或近白色,气微,味辛。
郁金属于活血化瘀药,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及川郁金的块根。郁金多年生草本,生于土质肥沃、湿润的向阳山坡或田地,多系栽培。产自浙江、四川等地,冬、春两季挖取块根抖去泥土,摘下块根。蒸或煮至透心,取出晒干。郁金的药材品种有广郁金(黄郁金)与川郁金(黑郁金)之分。广郁金主产於四川,为姜黄的块根,色鲜黄;川郁金主产於浙江温州,又名温郁金,为郁金的块根,色暗灰。两者功效相似而少异,广郁金偏於行气解郁,川郁金偏於活血化瘀。

滑石

简介:滑石为硅酸盐类滑石族矿物滑石,主要含水合硅酸镁。滑石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系由热水溶液和岩石中的镁和硅化合而成,分布于辽宁、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四季可采,开采后去净杂石、泥土。 1. 滑石为致密块状、鳞片状集合体,法则块状或扁块状。白色、黄白色或淡灰色至淡蓝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具蜡样光泽, 有的呈珍珠光泽。质软细腻,可于硬纸上书写,手摸之有滑润感,无吸湿性,置水中不崩散。气无,味无,具微凉感。 以整洁、色白、滑润、无杂石者为佳。 2. 滑石粉为微细、无砂性的粉末,白色或类白色。手摸具滑腻感。无臭,无味,以粉细、色白,无杂质者为佳。

野菊花

简介: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和岩香菊的头状花序。野菊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或海滨盐渍及田边、路旁。广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各地。岩香菊生于山坡、河谷及河岸荒地上。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秋季开花盛期分批采收,鲜用或晒干。 1. 野菊花头状花序类球形,棕黄色,总苞片4至5层,外层苞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外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边缘膜质,常被有白毛;中层苞片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舌状花1轮,黄色,多皱缩卷曲,展平后舌片长1至1.3厘米,先端全级或2至3齿,筒状花多数,深黄色, 气芳香,味苦。 2. 岩香菊花状状花序直径1至1.5厘米,总苞片4至5层。外层苞片线形,中内层卵形、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舌状花黄色。知片椭圆形。 二者以完整、色黄、气香者为佳。
每当秋天来临,百花凋谢时,野菊花便满山遍野地开了。一簇簇、一丛丛的,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紫的。野菊花虽然没有诱人的芳香,也不像腊梅一般孤高自傲。但它有一种朴实的美,野菊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扎根于岩壁石缝之中,任凭烈日炙烤、饱经寒风冷雨,顽强地挺立着,迎接寒霜的考验。野菊花有许多用途。野菊花不仅有消毒止血的作用,还有清热解暑的用途,还可以用来泡茶。将野菊花晒干后,泡上一杯好茶,喝一口,就会立刻感到沁人心脾。

半边莲

简介:半边莲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带根全草。半边莲属多年生矮小草本,生于水田边、沟旁、路边及潮湿的阴坡荒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栽种后可连续收获多年。夏、秋季生长茂盛时,选晴天,连根拔起,洗净,晒干。鲜用,随采随用。 半边莲全草长15至35厘米,常缠结成团,根细小,黄色,侧生纤细须根;根茎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茎细长,有分枝,灰绿色,节明显。叶互生,近无柄,绿褐色,展平后呈狭披针形,长1至2.5厘米,叶缘具疏锯齿,花梗细长,花小,单生于叶腋,花冠基部连合,上部5裂,偏向一边,气微,味微甘而辛。以茎叶色绿、根黄色者为佳。
半边莲是一种小草,生长在阴湿的田埂斑,中药半边莲是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全草。细梗匍匐而生。犹如蔓藤,节节生细叶。秋天开小花,淡红紫色。只有半边。如莲花状,因此得名半边莲。在夏季时全草采收,经过去沙、洗净、晒干等之过程成药。功效为消肿解毒、清热利尿,可外敷或内服。中医在传统上常用之为治疗蛇虫咬伤等之清热解毒消肿疗药。既是著名的解蛇毒药,又是著名的治水肿药。

青风藤

简介:青风藤本品呈长圆柱形,微弯曲,细茎弯绕成束,长20至70厘米或更长,直径0.5至2厘米。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稍膨大,有分枝痕。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录相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放射状排列;髓部小,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青风藤又名青藤、寻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每年夏、秋采割藤茎,晒干即可入药。具有通络、止痛、祛风湿之功效,主治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大、肢体疼痛、麻木等症。青风藤为一具有较高临床药用价值的传统中药,随着风湿和类风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该植物药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青风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植物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本草纲目》载青风藤“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亦载其:“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