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咸阳教育

[切换城市]
咸阳站> 咸阳专题> 咸阳教育专题> 咸阳大学专题
我要推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走出了哪些名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辈出,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有李振岐,王光远,单卫星,李振声,周尧等名人,详细内容请看以下介绍。

  • 李振岐

    1922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1942年考入山西大学文学院英语系,1944年12月参加青年远征军赴印度兰枷训练基地接受军事训练,1945年退伍回国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转入国立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学习,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57—1959年赴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1982—1983年赴蒙大拿大学合作研究。

  • 王光远

    王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24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刊物《工程优化》编委,国际结构安全与可靠性协会委员,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组成员。

  • 单卫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男,1967年10月生于新疆新源县,理学博士。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李振声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周尧

    周尧,昆虫分类学家,1939年至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陕西省昆虫学会名誉会长、第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组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他创办的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伟业,为学校在全国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