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腹股沟疝
  •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详细介绍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95%。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无特发人群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治愈周期:
7--21天
治愈率:
80%
所属科室:
普外科
温馨提示:出院后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如提重物、抬重物及持久站立等。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笋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受凉感冒,防止咳嗽、打喷嚏致腹压升高导致病复发。

病因

发病原因
引起腹股沟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腹部强度降低,以及腹内压力增高。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再加上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此外,老年人多有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如果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即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时消失,就应该考虑腹股沟疝的可能。
发病机制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联合肌腱的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增高时,腹横筋膜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腔内脏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形成直疝。没有先天发生的。
腹股沟斜疝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径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除阴囊部分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斜疝,而未闭的鞘状突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有时,未闭的鞘状突只是一条非常细小的管道,则在临床上并不表现为疝,仅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如果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诱发斜疝;如两端闭锁而中段不闭,则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因此,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后天性斜疝较先天性者为多,其发病机理则完全不同。此时,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而有另外新的疝囊形成,经腹股沟所引起的。它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致,即腹股沟管区是腹壁薄弱区,又有精索通过而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但主要是发育不良或腹肌较弱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括约作用减弱,以及腹横肌弓状下缘(或为联合肌腱)收缩时不能靠拢腹股沟韧带,均诱发后天性斜疝。

护理

1、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术后应将一磅重的小砂袋轻置于伤口上,以助止血,12-14小时后取去。?2、术后不宜过早采用半坐卧位,以免增加腹压而影响手术修补部位的愈合,术后第二天可取半坐卧位。3、预防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4、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引起咳嗽,保持大便通畅。5、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如有咳嗽,便秘等症状应及时治疗,以防疝复发。

适宜

1、宜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2、宜清淡饮食; 3、宜多吃粗纤维食物。

禁忌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食用油煎、霉变、腌制食物; 3、忌食易引起肠胀气的食物。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