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
  •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

小儿黏多糖贮积症详细介绍

黏多糖病(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是一组先天性遗传病,因黏多糖降解酶缺乏使酸性黏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导致黏多糖积聚在机体不同组织,造成骨骼畸形、智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治愈周期:
1-2年
治愈率:
35%
所属科室:
小儿内科
温馨提示:黏多糖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因此黏多糖代谢异常累及全身器官,患者一般出生时正常,随年龄增大,临床症状逐渐明显。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性连锁隐性遗传,与酸性黏多糖代谢紊乱有关,患者体内由于溶酶体α-左旋艾杜糖苷酸酶(α-L-iduronidase)缺乏,而使黏多糖的分解发生障碍,体内各组织细胞内有分解不完全的黏多糖沉积,并自尿中排出,此种异常沉积涉及多种器官和组织,如心,脑,肝,脾等,在心瓣膜,血管,脑膜,角膜,骨膜等组织,可见有黏多糖沉积的Hurler细胞,此为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二)发病机制
黏多糖为一种复合大分子,主要由糖醛酸和己糖胺构成,分布在结缔组织的基质内,为软骨,角膜,血管壁和皮下组织的重要成分,黏多糖贮积症发病后,软骨,肌膜,肌腱,血管,心脏瓣膜,肌肉,脑膜,网状内皮组织及皮下组织等胶原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均肿胀,其内充以黏多糖颗粒,肝,脾,肾,淋巴结和某些内分泌器官的实质细胞内,亦有类似物质沉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之神经节细胞亦肿胀,但充盈的物质主要为神经苷脂,而黏多糖含量很少或不含有黏多糖。
现已知黏多糖有9种之多,其中3种与黏多糖发病有关,即硫酸皮肤索,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角质素,正常人尿中黏多糖排出量为每天5~15mg,其中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各约占10%,硫酸角质素仅占少量(0.1mg/kg),在黏多糖贮积症时,可有1种或2种与代谢障碍有关的黏多糖尿排泄量增加,婴儿和儿童尿中黏多糖排出量较多,但不会高至黏多糖病水平,黏多糖尿也见于其他疾病,如多发性外生骨疣,风湿热,肿瘤,马方综合征,高血压,肝硬化,肾小球肾炎和胶原性疾病等,但其黏多糖成分与本病不同。
多糖链的降解必须在溶酶体中进行,正常溶酶体中含有许多种糖苷酶,硫酸脂酶和乙酸转移酶,不同的黏多糖需不同的溶酶体酶进行降解,已知有10种溶酶体酶参与其降解过程,其中任何一种酶的缺陷都会造成氨基葡糖聚糖链分解障碍,积聚在溶酶体内,尿中排出增加,患儿缺陷酶的活性常仅及正常人的1%~10%。
黏多糖病除Ⅱ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各型黏多糖病的酶缺陷。

护理

黏多糖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特殊治疗费用昂贵。因此要重视产前诊断,减少疾病患儿出生的几率。

适宜

1.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2.宜吃性味寒凉性的食物; 3.宜吃性味平和的食物。

禁忌

1.忌吃海腥为的食物; 2.忌吃厚味的食物; 3.忌吃燥性的食物。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