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详细介绍

血液成分在心脏和(或)血管腔内形成的血凝块,称为血栓形成。临床上出现血栓的病理现象,称为血栓性疾病。类型: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与静脉血栓性疾病(肺梗死及深层静脉血栓形成)两类。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老年人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治愈周期:
1-3个月
治愈率:
70%
所属科室:
血液科
温馨提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防治动脉硬化,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

病因

血流异常 (25%):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机制参与了血栓形成:
①红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红色血栓。
②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及聚集,释放反应。
③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过程,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脱水,各类肿瘤,炎症等所致的高黏滞综合征及循环障碍。
抗凝活性减低 (20%):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引起人体抗凝活性减低的常见原因有:
①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减少或缺乏。
②PC及PS缺乏症。
③由FⅡ,FⅤ等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现象(APC-R);④肝素辅因子Ⅱ(HC-Ⅱ)缺乏症等。
纤溶活力低下(15%):①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
②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
③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扩大。
血管内皮损伤(22%):当机械,感染,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时,通过止血机制可促使血栓形成。
发病机制
血管壁损伤(机械,感染,缺氧,免疫及代谢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升高,抗凝功能减弱及纤溶活性降低)及血流异常(缓慢,停滞及旋涡)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其机制也有所侧重,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功能亢进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而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先决条件,病情发展阶段不同,病理改变也各异,早期为高凝状态,其血栓形成的能力超过抗血栓能力,体内有形成血栓的倾向,但不一定有体外凝血象的异常,血栓形成阶段是心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阶段是血栓脱落导致远端组织缺血性改变。

护理

1、患肢注意保暖,并保持干燥,避免患肢受冷、受湿,如冬天穿厚袜子、棉裤,不要赤脚泡在冷水里干活,以免引起血管痉挛,加重肢体缺血缺氧;但也不能用过热的水浸泡患肢,以免增加局部氧的消耗。2、进行心理护理,讲述病人目前本病的发展状况,减轻其心理负担,解除其精神困扰因素。3、口腔护理,每天3次。一般选用等渗透水、2%-3%硼酸水、0.02%呋喃西林液,起到清洁口腔,预防感染的作用。

适宜

1.宜吃活血的食物; 2.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3.宜吃安神助眠的食物。

禁忌

1.忌吃腌制的食物; 2.忌吃产气的食物; 3.忌吃富含脂肪的食物。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