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详细介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首先由日本学者Yamaguchi等于1976年报告。它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肥厚的心肌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处,而室间隔基底部却多无肥厚。近年来由于超声心动图尤其是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发现本病并非少见。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治愈周期:
30天
治愈率:
10%
所属科室:
心内科
温馨提示:本病患者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在拔牙,心导管检查时可能增加感染机会的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防止此类并发症。

病因

胎儿发育中的心肌对循环中儿茶酚胺反应异常(20%):迄今尚未阐明,Perloff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由于胎儿发育中的心肌对循环中儿茶酚胺反应异常,或胎儿期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受体相互作用的位置不当,造成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不对称性肥厚。
遗传因素(20%):也有人认为与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脏对儿茶酚胺过度敏感有关,业已证实,肥厚型心肌病有家族发病倾向,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组织相容抗原(HLA-A,B)系统有关,而部分散发病例与HLA抗原无联系,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大多数发生在男性,可能通过隐性遗传。
剧烈运动,慢性缺氧等因素长期刺激心肌(25%):Yamaguchi等认为,本病进展缓慢,且多在中年才出现典型表现,故可能系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高血压,剧烈运动,慢性缺氧,酗酒,儿茶酚胺等因素长期刺激心肌,导致心肌肥厚,在同一家族中既可表现为心尖肥厚型,也可呈经典的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据统计,本病有1/3~1/2病例无明确的家族史,属散发性。
发病机制
心肌肥厚在心尖处尤为明显,可厚达15~35mm(平均25mm),心室腔不扩大或有变形,缩小,心尖处可闭塞,晚期病例偶尔因反复心衰心腔也可扩大,二尖瓣位置前移,可伴乳头肌肥厚,部分病例可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镜检可见心肌纤维肥厚,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细胞和核异常肥大,变形,可伴有灶性纤维化和斑块样增生,心尖处内膜增厚等改变,本病的病理生理异常主要是左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不良和充盈受阻,部分病例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继之可出现肺淤血和左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

护理

本病患者平时应避免劳累,特别应避免剧烈运动、负重或屏气等,这样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同时还应预防感染,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尽量避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异丙肾上腺素等),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药物),因为上述药物均可使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加重,从而使病情加重。

适宜

1、宜吃高钾高钙的食物; 2、宜吃降低胆固醇的食物; 3、宜吃降低血脂的食物。

禁忌

1、忌吃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 2、忌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3、忌吃过咸的食物。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