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弓形体病
  • 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详细介绍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由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原虫病,本病为全身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人群普遍易感,但多为隐性感染,发病者由于弓形体寄生部位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临床表现较复杂,有一定病死率及致先天性缺陷率,近年确认本病为艾滋病重要的致命性机会性感染。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
治愈周期:
2-4月
治愈率:
80%
所属科室:
传染科
温馨提示:搞好食品卫生,开展对易感者必要的血清学检测,防止血制品和器官移植的传播本病。

病因

弓形体感染(90%)弓形体为孢子纲球虫目原虫,1971年Hutchison确认弓形体有双宿主生活周期,其中间宿主广泛,包括爬虫类,鱼类,昆虫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和人;终宿主则仅有猫和猫科动物,按发育形态分为滋养体,包囊(在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组织内发育),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在终宿主肠腔黏膜上皮细胞内发育),卵囊在猫科体内产生,球形或卵圆形,成熟的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各含4个子孢子,孢子囊对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可存活1年以上,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在肠内子孢子逸出,穿过肠壁随血流或淋巴系扩散至全身,可侵入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内,以内二裂殖法进行增殖,继则形成多个虫体的集合体假囊,内含虫体即滋养体(速殖子),典型者呈新月形,近钝圆端有一核,另一端有一小副核,为急性感染期常见形态,当宿主细胞破裂后,可释放出多个滋养体,再侵入其他细胞,如此反复增殖,所导致的病理损害,可引起临床发病,但较多的是宿主免疫力影响其繁殖速度,并因之虫体分泌形成富弹性囊壁的包囊,内含多个虫体称缓殖子,包囊多见于脑及骨骼肌,为弓形体在中间宿主的最终形式,可存活数月到数年甚或宿主一生,呈隐性感染状态,近年发现人类弓形体病的弓形体株基因型有三类,Ⅰ型株以先天性弓形体病为多见,Ⅱ型株主要见于一般弓形体病包括艾滋病患者,Ⅲ型株主要见于动物。
发病机制:
弓形体滋养体能分泌穿透增强因子,主动攻击使细胞壁发生变化而进入细胞内,使其受损,宿主对之可产生一定免疫力,消灭部分虫体,而部分未被消灭的虫体常潜隐存在于脑部,眼部,并形成包囊,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时,包囊破裂后逸出的缓殖子进入另一些细胞进行裂殖,形成新的播散,弓形体在感染后,可使宿主的T细胞,B细胞功能受抑制,以致在急性感染期虽存在高浓度的循环抗原,但可缺乏抗体,且特异性抗体的保护作用有限,其滴度高低对机体保护作用并无重大意义,仍有再感染可能,由于细胞免疫应答受抑制,T细胞亚群可发生明显变化,症状明显者,T4/T8比例倒置,而NK细胞活性先增加后抑制,但所起的免疫保护作用不明显,近年研究发现IFN,IL-2均具有保护宿主抗弓形体的作用,免疫反应Ⅱ,Ⅲ,Ⅳ型在弓形体病变中均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弓形体直接损害宿主细胞,宿主对之产生免疫应答导致变态反应是其发病机制,从虫体侵入造成虫血症,再播散到全身器官和组织,在细胞内迅速裂殖,可引起坏死性病变与迟发性变态反应,形成肉芽肿样炎症,多沿小血管壁发展而易引起栓塞性病变,弓形体入侵主要部位肠道一般不引起炎症,最常见的病变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滤泡增生;肝脏间质性炎症或肝细胞损害,急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见脑部散在多发性皮质的梗死性坏死及周围炎症,小胶质细胞增生可形成结节,血栓形成及管室膜溃疡,以致导水管阻塞,形成脑积水,视网膜脉络膜炎较常见。

护理

个人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生水,勿食未煮熟的肉食,生熟食品用的刀具、菜板不要混用。

适宜

1.宜吃酸性大的食物; 2.宜吃润肠通便的 食物; 3.宜吃高纤维素的食物。

禁忌

1.忌吃弱碱性的食物; 2.忌吃抑制肠道功能的食物; 3.忌吃酒精性的食物。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