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
  •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详细介绍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增生性疾病,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前膜形成及其收缩导致的继发性改变。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有缓慢进展的视功能损害。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治愈周期:
2-8周
治愈率:
40--50%
所属科室:
眼科
温馨提示: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适量的猪肝、羊肝 忌吸烟,禁饮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

病因

发病原因:1.发病原因不详 膜的本质是由来自于视网膜的细胞及其各种衍生物或代谢产物所构成,根据临床和细胞学研究,原发性黄斑前膜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后脱离和来自视网膜的细胞向黄斑区迁移积聚有关,这些细胞能形成具有收缩能力的纤维膜(图1)。(1)玻璃体后脱离:临床所见原发性黄斑前膜绝大多数(80%~95%)发生于玻璃体后脱离之后,此符合老年性玻璃体变化的规律,故多见于老年人,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由于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作用,拉松了视网膜内界膜,刺激了视网膜表面的星状细胞,使之能透过受损的内界膜向视网膜内表面迁移;另一方面,视网膜表面由于失去玻璃体附着后,有利于视网膜表面细胞增殖并向黄斑区迁移,再者玻璃体后脱离后,残留于黄斑部表面的薄层玻璃体后皮质及其中的玻璃体细胞,促使视网膜表面细胞向黄斑部迁移和滞留。(2)细胞迁移:用免疫组化及电子显微镜的检查方法,对黄斑前膜的细胞及细胞外成分作了分析研究,在原发性黄斑前膜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是Müller细胞,它们可穿越完整的内界膜,其次是色素上皮细胞,可能具有穿越无孔视网膜的能力,或通过周边部细微裂孔向视网膜内表面迁移,另一些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肌原纤维母细胞,神经胶质细胞,透明细胞,周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来自视网膜血循环,有的属于玻璃体内自身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如fibronectine,vitronectine和thrombospondine等)来自血-视网膜屏障破损处的血浆,或由迁移至视网膜表面的色素上皮合成,视网膜前细胞通过这些物质相互连接并形成纤维性膜组织,其中的肌原纤维母细胞的收缩可引起膜的收缩,从而牵引视网膜,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2.根据引起前膜的原发性眼病及构成前膜的细胞成分不同,继发性黄斑前膜大致可分成2类: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其复位手术操作(如电凝,冷凝或光凝,术中或术后的出血或葡萄膜反应等)引起,称为黄斑皱褶(macular pucker),它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黄斑前膜,发生率高达50%以上,常在术后数周至数月发生,此类前膜组成以色素上皮细胞为主,来自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穿过视网膜裂孔移至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形成黄斑前膜的危险因素是:①患者年龄较大。②术前视网膜条件差,如视网膜全脱离,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明显,出现视网膜固定皱褶者。③术前或术后有玻璃体积血。④穿刺或切开巩膜脉络膜放液,尤其多处放液者。⑤术中使用,尤其大范围,过量电凝,冷凝或光凝者。
(2)视网膜血管病,炎症或外伤等均可继发黄斑前膜,其他眼病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葡萄膜炎,Bechet病,Eales病,玻璃体积血,Von-Hippel病,眼内肿瘤,眼球外伤,眼内容物炎等也可引起,由于原发眼病不同,前膜的细胞成分不尽相同,例如炎症性者以炎症细胞常见,伴以上皮或神经胶质细胞。
鉴于原发眼病的存在,继发性黄斑前膜影响视力的程度常难以判断,而且大部分病眼前膜的发展缓慢,后期常处于稳定状态,玻璃体后脱离不多见,且约40%存在黄斑囊样变性。
发病机制:1.玻璃体后脱离在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形成中的作用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为60%以上,从60到70岁,其发生率由20%提高到52%,在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患者中,玻璃体后脱离是最常见的眼部伴随改变,发生率为57%~100%,多数是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同样在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的患者中,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发生率也很高,推测当玻璃体出现后脱离时,局部视网膜解剖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视网膜更容易遭受损伤,玻璃体后脱离时,对后极部产生牵引力,内界膜的薄弱区受此牵拉,容易产生破损,这是造成视网膜表面细胞增生和黄斑前膜形成的开端,如果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持续存在,将造成持续的玻璃体黄斑牵引,导致黄斑损害如黄斑囊样水肿等。
虽然玻璃体后脱离与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关系密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病人发病时不存在玻璃体后脱离,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发生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关系尚需探讨。
2.细胞移行与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发生发展 一般认为神经胶质细胞来源于视网膜内层,经内界膜的破损处移行到视网膜内表面,并沿视网膜表面增生,向四周移行,从解剖学角度看,视盘和大血管表面的内界膜比较薄弱,容易产生破口,为神经胶质细胞的移行提供通道,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增生的黄斑前膜组织直接与内界膜破裂处相延续,证实了这一理论。
黄斑前膜的另一细胞构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向视网膜内表面移行:
(1)经过亚临床型视网膜裂孔或自闭性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内表面。
(2)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由神经胶质细胞转化而来。
(3)玻璃体内各种理化因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趋化作用,使之完成跨视网膜迁移,在玻璃体腔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形态改变,通过细胞变形作用,由视网膜外层移行到视网膜内表面,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又能释放趋化因子,吸引星形胶质细胞等。
(4)此外,视网膜内表面也有可能存在静息的原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被各种因素激活,但这些推测目前均无明确证据。
3.特发性黄斑部前膜造成的视网膜病理生理改变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证实,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内细胞成分的收缩,导致视网膜受牵拉而形成形态各异的前膜,黄斑前膜的收缩对视网膜造成的牵引力主要在切线方向,所以引起黄斑囊样水肿的几率较小,如果黄斑前膜形成的同时伴有玻璃体黄斑牵引,则容易产生黄斑囊样水肿,甚至板层黄斑裂孔。
黄斑中心凹被牵引,将发生变形,移位,黄斑周围小血管被前膜牵引,压迫,产生扩张,变形,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血流速度降低等,将导致血管渗漏,出血斑等现象,临床上可出现视物变形,扩大或缩小,视疲劳等症状。

护理

在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早期,眼底表现仅有玻璃纸或丝绸样反光,尚未出现视网膜被牵引造成的改变,这时荧光血管造影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注意早期预防很重要。

适宜

1、宜吃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2、宜吃含钙、磷丰富的食物; 3、宜吃含锌、铬丰富的食物; 4、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5、宜吃补益肝肾的食物; 6、宜吃硬质的食物。

禁忌

1、忌吃甜食; 2、忌吃动物脂肪类食物; 3、忌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4、忌饮烈酒、浓咖啡。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