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森林脑炎
  • 森林脑炎

森林脑炎详细介绍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名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34年5~8月间在苏联东部的一些森林地带首先发现本病,故又称苏联春夏脑炎。野生动物,尤其是野鼠是本病的传染源,蜱为其传播媒介。临床上以突发高热、脑膜刺激症、意识障碍和瘫痪为其特征。脑脊液有异常变化,常有后遗症。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
野鼠传播
治愈周期:
3个月
治愈率:
40%
所属科室:
传染科
温馨提示:预防接种每年3月前注射疫苗,第1次2ml,第2次3ml,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1针,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病因

森林脑炎病原体(25%):森林脑炎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 family),黄病毒属(Flaviviruses)蜱传脑炎病毒,蜱传脑炎病毒远东亚型(far-eastern subtype)这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直径为30~40nm的正20面体,外周为类网状脂蛋白包膜,其上有突起不明显的由包膜糖蛋白E组成的刺突,外观呈绒毛球状,包膜内侧为膜蛋白(M),内有核壳内有蛋白(C),含单股正链RNA,分子量约为4×106,其沉降系数为218S,以上E,M,C蛋白为结构蛋白,其中包膜糖蛋白E含有血凝抗原和中和抗原,它与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和进入细胞以及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密切相关,E精氨酸的改变能导致病毒的组织嗜性,病毒毒力,血凝活性和融合活性的改变,有实验表明E蛋白384位氨基酸残基Tyr变为His能使病毒致病性明显减弱,若392位的His变为Tys则成为强毒力株,森林脑炎病毒基因组有单个可读框,5编码病毒结构蛋白,3编码非结构蛋白,除以上三种结构蛋白外,还有七个非结构蛋白。
温度(10%):本病毒耐低温,在-20℃时能存活数月,在50%的甘油中0℃时存活1年,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加热至60℃,10min灭活,煮沸(100℃)时立即死亡,3%甲酚皂溶液20min,0.5%甲醛溶液48h,可可杀死病毒,此外对乙醚,氯仿,丙酮及胆盐能破坏病毒颗粒而灭活病毒,但在50%甘油中,2~4℃至少可保存5~12个月,在真空干燥下能保存数年。
传染性(10%):本病毒可以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用酚与乙醚处理后提取的RNA,有传染性,可使小白鼠感染,病毒接种恒河猴,绵羊,山羊,野鼠脑内可引起脑炎,但家兔,大白鼠,豚鼠对本病毒不敏感,该病毒能够在鸡胚中繁殖,卵黄囊接种或绒毛尿囊膜接种病毒能繁殖,也能在人胚肾细胞,鼠胚细胞,猪肾细胞,羊胚细胞,Hela细胞及BHK-21细胞中繁殖,故常作分离病毒之用。
感染病毒后,在患者血清中可有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与中和抗体,其血凝抑制抗体起病后5~7天出现,2~4周达高峰,短期持续后下降;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10~14天出现,1~2个月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中和抗体在急性期迅速上升,2个月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一定水平,可持续多年。
我国和俄罗斯远东流行的蜱媒脑炎(森林脑炎)病毒与在俄罗斯西部,中欧,北欧(如奥地利,保加利亚,德国,丹麦,芬兰等地)流行的蜱传脑炎[即西方蜱媒脑炎(encephalitis acarina occidentalis),亦称中欧蜱媒脑炎(central European tick-borne encephalitis,CETE)]所分离的病毒,形态大小和抗原性相似,但抗原结构有一定差异,Clarke认为后者是同一病毒另一个亚型(中欧亚型,central European subtype),其发病地区,传播媒介,临床特点及预后与森林脑炎均有所不同,西方蜱媒脑炎传播媒介主要为了篦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其次为网纹革蜱(Dermacentor reticulatus),长棘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uta)等,表现症状较轻,病死率低,后遗症少。
(二)发病机制
通过蜱的叮咬森林脑炎病毒进入人体,在接触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后,病毒包膜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然后融合而穿入细胞内,病毒在淋巴结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进行复制,复制的病毒不断释放而感染肝,脾等脏器,感染后3~7天,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至血液中形成病毒血症,可表现病毒血症症状,病毒随血流进脑毛细血管,最后侵入神经细胞,亦可通过淋巴及神经途径抵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性炎症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脑炎症状。
蜱传脑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侵入人体病毒数量及人体免疫功能状态,若侵入人体的病毒量少,在病毒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过程中或复制后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行程中,被机体细胞介导免疫,补体,抗体等人体免疫功能所灭活,则不发病,若仅少数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毒力弱,不足以造成严重病理损伤,此时,则不引起发病或症状很轻,若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大量病毒侵入人体,且病毒毒力强,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引起大量神经细胞破坏,此外,人体免疫功能在对抗病毒抗原反应中也可引起神经髓鞘的脱失和周围血管及血管组织的破坏,由于血管破坏引起循环障碍,又进一步引起相应神经组织的受损,这样,临床上出现明显症状和典型病程经过。
森林脑炎病理改变广泛,大脑半球灰质,白质及脑膜均可累及,脊髓颈段,脑桥,中脑及基底神经节病变常较为严重,这是因为血管分布特别多的网状结构中病毒特别多之故,与乙型脑炎不同,本病脊髓亦有明显损害,颈段比胸,腰段重,灰质比白质重,脑及脊髓病变主要为炎性渗出性病变,表现为出血,充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状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亦可出现退行性病变,体内脏器肝,肾,心,肺均可出现渗出性和退行性病变。

护理

1、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森林地带,因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又名春夏脑炎。感染者以男性为主,多为森林地区的作业人员或外地到林区放养蜜蜂者。2、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啮齿动物如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媒介传播。当人们进入有本病存在的森林地区时,被感染性蜱咬后,就可能受染,但大部分病入呈隐性感染或仅有轻微症状,只有一小部分出现明显症状。3、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4、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进入疫区前必须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生活地区周围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鼠、灭蜂工作。 初次进入疫区的人应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在疫区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口以防止蜱的叮咬。5、后遗症以瘫痪为主,应采用针灸、推拿、体疗等综合治疗。

适宜

1宜吃清热去火的水果; 2宜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 3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禁忌

1忌吃油腻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食物; 3忌吃刺激性饮料。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