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疾病百科

首页> 医疗> 疾病>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详细介绍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多为单发,多发者罕见,但可合并其他类型血肿,构成复合型血肿,其中以外伤着力点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较为常见,脑内血肿少见。硬膜外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病人,以15~40岁青壮年较为多见。儿童因颅内血管沟较浅且颅骨与脑膜粘连紧密,损伤脑膜动脉及脑膜剥离机会少,硬膜外血肿少见。

基本信息

医保疾病:
易感人群:
以15~40岁青壮年较为多见
传染方式:
无传染性
治愈周期:
10-14天
治愈率:
70%
所属科室:
神经外科
温馨提示:注意安全,避免外伤。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是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撕裂出血,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形成血肿,典型的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及颞顶部最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脑膜中动脉经颅中窝底的棘孔进入颅内,沿脑膜中动脉沟走行,在翼点处分为前后两支,翼点处颅骨较薄,发生骨折时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均可被撕裂,其主干出血形成血肿以额部为主,前支出血形成血肿多位于额部或额顶部,后支出血血肿多位于颞顶或颞部,脑膜中动脉出血凶猛,血肿可迅速增大,数小时内产生脑疝,特急性硬膜外血肿多见于此处出血者,前额部外伤或颅前窝骨折,可损伤筛前动脉及其分支(脑膜前动脉),于额极部或额底部形成硬膜外血肿,此处血肿形成较慢且临床少见,易于漏诊,有时骨折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脑膜中静脉,因出血缓慢,血肿多为亚急性或慢性,临床少见,矢状窦,横窦可因相应部位骨折使其撕裂出血造成矢状窦旁血肿,颅后窝血肿或骑跨静脉窦的硬膜外血肿,板障静脉或穿通颅骨的导血管因骨折引起出血,可于硬膜外间隙形成血肿,临床可以遇见,但较静脉窦出血所致血肿形成更为缓慢,有时头部外伤后,并无骨折,但外力可使硬膜与颅骨分离,致微小血管撕裂形成硬膜外血肿,多位于外伤着力点处,形成缓慢且血肿较小,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在枕部较少,因该处硬膜与枕骨贴附较紧,且常属静脉性出血,据研究,血肿要将硬膜自颅骨上剥离,至少需要35g的力量,但有时,由于骨折线穿越上矢状窦或横窦,亦可引起骑跨于窦上的巨大硬膜外血肿,这类血肿的不断扩张,多为硬脑膜与骨内板剥离后,因新的再出血所致,而非仅由静脉压造成继续出血。
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轻重关系密切,愈大愈重,不过出血速度更为突出,往往小而急的血肿早期即出现脑压迫症状,而出血慢的血肿,则于数天甚至数周,始表现出颅内压增高,位于半球凸面的急性血肿,常向内向下推压脑组织,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及钩回突向小脑幕切迹缘以下,压迫大脑脚,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并影响脑桥静脉及岩上窦的回流,称为小脑幕切迹疝,为时较久的硬膜外血肿,一般于6~9天即有机化现象,由硬膜长入纤维细胞并有薄层肉芽包裹且与硬膜及颅骨粘连,小血肿可以完全机化,大血肿则囊性变内贮褐色血性液体。

护理

多吃豆类、花生、肉类、乳类、蛋类、鱼虾类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蛋白质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及比例。由于动物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较符合人体需要,所以动物性蛋白质比植物性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适宜

1、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注意为身体提供适量的氨基酸。

禁忌

1、注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尽量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油及动物内脏等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 2、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胆固醇摄取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尤其要避免摄取蛋黄。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